当不同班级、专业的学生成为“室友”,生活习惯冲突、沟通壁垒、归属感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混寝寝室矛盾, 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25年6月19日在蕙兰苑党团活动室召开了半月谈,专职辅导员老师参加了此次半月谈活动。
本次半月谈聚焦“预防为主、调解为辅、长效赋能”,旨在为辅导员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本次会议由毛国婷老师主持,毛国婷老师对混寝矛盾高频雷区,混寝矛盾爆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混寝矛盾的“高频雷区”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1. 混寝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一样;
2. 沟通壁垒:因班级/年级差异缺乏共同话题,课程时间安排不一样,矛盾积累后“冷战”;
3.归属感缺失:成员更认同原班级群体,对混寝责任意识薄弱。
在经验共享环节,毛国婷老师提到了从“调解技巧”到“预防机制”处理方式。老师们在分享环节各抒己见,总结出了一些调解技巧。调解技巧包括从“对抗”到“对话”的3个关键;用“寝室档案”代替“当面指责”:通过匿名填写作息表、卫生习惯卡,让矛盾点可视化,避免情绪化争吵;引入“非暴力沟通”角色扮演:辅导员模拟“室友对话”场景,引导学生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句式表达;制定“个性化寝室公约”:公约内容由学生协商,包括值日表、熄灯时间、公共区域使用规则等,并签字张贴。
老师们也在经验共享环节提到在问题发生前,我们可以提前预防,启动预防机制:从“被动调解”到“主动建设”。
采取措施如下:
1.新生入学“混寝适应课”:通过“寝室破冰游戏”“差异认知工作坊”,提前培养沟通意识。
2.设立“寝室关系观察员”:由班委或心理委员定期反馈寝室动态,实现“小事不出楼栋”。
3.打造“混寝文化节”:通过集体观影、美食分享等活动,增强情感联结。
针对“公约执行难”“沟通反复”等问题,辅导员们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正向激励”——每月评选“和谐寝室”,给予二课积分奖励!
“关键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混寝的价值’——比如组建跨班级学习小组,把寝室变成‘资源圈’!”
最后通过本次半月谈的活动,辅导员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混寝矛盾化解的“三个核心”。
1. “差异不是问题,不理解才是”:通过结构化沟通工具(如非暴力沟通),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2. “调解不是终点,机制才是关键”:从“一事一议”转向“预防+长效”,用制度保障和谐;
3. “辅导员不是裁判,而是教练”:引导学生自主协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辅导员老师们也将在工作中实践中完善化解混寝寝室矛盾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混寝矛盾处理模式,为学院发展持续助力。